1-2~5 釧路的地質與構造

ページ番号1002332  更新日 2022年8月25日

印刷大きな文字で印刷

1-2 釧路的地質與構造

釧路的地質受到冰川作用、海平面變化和火山活動影響,隨著時間推移,這裡逐漸形成獨特的景觀,包括濕地和各種不同的海洋環境。

釧路濕地
釧路濕地於6,000年左右前形成,那時全球氣候長期持續寒冷,導致海平面下降,之前在海平面下的沿海平原於是浮出水面。這片濕地養育了數千種動植物,包括丹頂鶴(學名:Grus japonensis)。釧路濕地占地28,788公頃,為日本面積最大的濕地。

火山湖
最後一次冰河期期間,釧路濕地的北部由於火山錐的頂部崩塌,導致出現了多個破火山口。破火山口蓄滿水後,形成了阿寒湖、摩周湖和屈斜路湖,其中屈斜路湖是日本最大的破火山口湖,這座湖也是釧路川的源頭。這條河川穿過釧路濕地,最終匯入了釧路灣。

釧路灣
釧路灣的地質環境豐富多樣,大量海洋生物得以在此繁衍生息。這座海灣以海底峽谷劃分為東、西兩側,西側有平緩的沙質海岸線,東側則有陡峭險峻的岩石峭壁。釧路的海底峽谷與海岸線環境中,各自棲息著迥異的海洋生物:比目魚在沙質海岸地區繁衍,深海蝦蟹則聚集在海底峽谷的斜坡上。

照片:釧路の地形展示

1-3 釧路貘

貘是一種大型食草哺乳動物,外形與豬類似,但鼻子細長,可抓握物品。已知現存的貘,全部屬於瀕危物種,區分成為四個種類,分布在南美洲、中美洲和東南亞。數百萬年前,現已滅絕的幾個貘種群則曾生活在北美和歐亞大陸。

比如展示的這塊上頜骨的化石,當時屬於新發現的物種,也就是釧路貘(學名:Colodon kushiroensis);古生物學家根據化石出土的地質層,推斷釧路貘生活在距今3,800萬年以前。

冰河期遷移
釧路貘的臼齒化石,與北美洲發現的貘臼齒化石類似,因此,古生物學家推斷釧路貘很可能從北美洲出發,在最後一次冰河期期間,經由歐亞大陸來到北海道,當時海平面比現在低很多,北海道與歐亞大陸間經由庫頁島相連在一起。

稀有的發現
展示的這塊化石之所以獨一無二,是因其為釧路貘現存的唯一遺骸,而且相同大小的化石很少能保存得如此完整。這塊標本長10公分,寬9公分,有9顆牙齒,包括前臼齒和臼齒。化石是在1968年時,由一群國中生在釧路東邊十町瀬的一座懸崖附近所發現的。

照片:クシロムカシバク展示

1-4 煤炭:來自濕地的天然燃料

距今約4,000萬年前,釧路一帶肥沃的泥炭地形成了釧路煤田。泥炭會在擁有潮濕環境、寒冷氣候的濕地和沼澤中形成。由於上述兩項環境與氣候條件,讓枯萎的植物無法完全分解,於是部分腐爛的植被層慢慢堆積成泥炭,在岩石一層又一層重壓下,數千年後逐漸變為煤炭。釧路濕地擁有日本最大片的泥炭地,因此那裡的泥炭也可能在某天形成煤炭。

釧路煤田擁有為數不少的煤層,至於厚到可以開採的煤炭層則超過10層、每層皆厚達5公尺。這些煤層位於釧路市東部,在海床下向外擴展。自1920年大規模開採以來,煤炭產業一直是釧路主要的收入來源,並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,為該地區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。釧路的「太平洋炭礦」一度是日本的最大煤礦公司之一。時至今日,「釧路炭礦」則為日本唯一仍在運營的地底採礦公司,每年約可產出30萬噸的煤。

照片:石炭展示

1-5 釧路濕地

日本許多珍稀的本土動植物皆棲息於釧路濕地,包括唯一已知的瀕危物種丹頂鶴(學名:Grus japonensis)族群,以及從最後一次冰河期至今棲息此地的物種們。6,000年左右前當海平面下降以來,這裡原始的低地環境幾乎沒有變化,造就出日本最大的濕地區域。釧路濕地受到《拉姆薩公約》的保護,那是為了保護濕地而簽署的國際公約。

冰河期
距今約20,000年前,地球正處於最後一次冰河期中最冷的維爾姆冰期,海平面比現在低100公尺。當時陸地經由庫頁島形成一條橋樑,連接歐亞大陸與北海道,動物們也得以從大陸遷徙到北海道。數千年後氣溫上升,導致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,如今釧路濕地的所在處變成了一座海灣。

不斷變化的海洋
距今約6,000年前,氣溫和海平面再次下降,這片低窪地區成了內陸,與濕地接壤的高原上,發現史前聚落所棄置的貝殼堆。這些貝塚顯示海平面如何隨時間變化,而且海岸線也一度更深入內陸。海水退去以後,留下數座湖泊和水池。

照片:湿原の成り立ち


這個中文文本是由日本旅遊局創建的。
This Chinese-language text was created by the Japan Tourism Agency.

このページに関するお問い合わせ

生涯学習部 博物館 博物館担当
〒085-0822 北海道釧路市春湖台1番7号 博物館
電話:0154-41-5809 ファクス:0154-42-6000
お問い合わせは専用フォームをご利用ください。